冠病19催化中国民间外交认知-中国讯息网

冠病19催化中国民间外交认知

作者:张敬伟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2-21 08:46:34

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这只“黑天鹅”,改变了中国民间的外交认知。

中国外交重点有三:一是大国外交、二是周边外交、三是传统友好。中美外交是大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中美官方和民间面对疫情的互动颇有意味。一方面,中国官方对美国首个撤侨、提升对华旅行级别感到不满,称其“不厚道”。

此外,美国商务部长罗斯称疫情促进美国制造业回流,中国对这样幸灾乐祸也进行了批评。另一方面,随着中美元首通话、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宣称对华提供1亿美元援助,两国官方才终止口水战。

中美民间也互相指责。《华尔街日报》刊登挖苦中国是亚洲病夫的文章,让中国反美民意高涨。此间也穿插着中国民间对瑞士媒体侮辱中国国旗的愤慨。疫情,让西方世界找到了发泄恐华焦虑的机会,中国则对美欧社会的幸灾乐祸进行了反击。

总之,疫情不仅考验人性,也体现中西文明文化冲突和意识形态之争。美国共和党籍议员科顿发出的疫情病毒来自实验室泄露的阴谋论,遭致中美双方批评。此类缺乏常识的阴谋论不仅出自美国议员,中国也有人怀疑病毒来自美国实验室。

这也凸显,中美两强的全方位博弈,不仅让两个国家信任赤字暴涨,两国民间也严重缺乏互信。两国元首通话、美国宣布援华资金,中美官方和民间因疫情而紧张的关系稳定下来。可以说,疫情考验下的中美关系,既没有变好也没有变坏,但美国面对中国疫情的相关动作,还是让美国失分不少。

毕竟,美国第一个宣布提高中国旅行警告,推升了全球恐慌,也对中国防疫带来了压力。但美国此举并未形成追随效应,除了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欧洲、加拿大、日本和全球大多数国家都表现了支持中国的立场。这意味着美国有失超级大国的风度,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下降。

疫情让中美两国出现一波上下启动的口水战,却让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呈现和谐图景。由于历史问题和现实冲突,中日韩三国,官方层面不时有龃龉,民间三方互怼更是寻常之事。

历史问题上,中韩两国和民间存在“抗日”共识。朝鲜核导危机上,日韩两国则有“反华”共识。东北亚地缘政治博弈上,中国则对美日韩同盟愤愤不平。中国游客在日韩的疯狂抢购,日韩民间不乏对中国游客不文明的嘲讽,中国网友则习惯在网上嘲笑韩国抢夺中国文化遗产。总之,东亚儒教文化圈的中日韩三国民众,常常在网上互骂互嘲。

疫情来临,日韩两国政府、舆论和民间虽然也有对华恐慌、焦虑情绪,但不得不说,日韩两国政府不仅没有追随美国对华“闭关”,反而施以可贵援手,让中国政府和民众感到雪中送炭的友邻之情。

日本充满感情色彩的对华援助,赢得了中国尊重,更俘获了中国民众的心。连日来,中国微信、微博圈不断刷屏称赞日本“有温情”和“有文化”的对华援助。譬如,日本捐助湖北医疗物资的纸箱上写着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这八个字源于1300年前日本遣唐使送给中国高僧的袈裟上,并引出中国高僧鉴真东渡的历史佳话。这八个字被自媒体评价为”有历史,有故事,有温暖,有情谊。”日本援助中国物资的纸箱上也有印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源自诗经)和充满感情的唐诗诗句。

日本用这些蕴藉情感的古诗,打动了中国人的心弦,形成了穿越历史时空的情感虫洞,让中日两国人民的情感在现实中实现了历史的再现与升华。

韩国对华援助物资上也印上令人感动的词句,如首尔捐赠的物资上用中韩双语印着“兄弟同心,其力断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中国民众在点赞日韩对华援助有历史有文化有温度的同时,也不忘嘲弄中国媒体对湖北疫情干巴巴、口号式的宣传,如“武汉加油”和“湖北不哭”等等。

为此,武汉的《长江日报》刊发针对性的署名文章,一方面对中国民众赞扬日本的“文艺心”不以为然,并盛赞“武汉加油”的振奋力量;另一方面,该报以“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来进行隐喻。不过,此文引来更多的口水。疫情面前,民意汹汹,可以理解。媒体公器,在此类小事上和民意纠缠,自然自讨苦吃。

中日韩三国有着绕不过去和斩不断的历史文化纽带,近百余年的历史恩仇和现实矛盾,抹不掉更为久远的友好往来。就此而言,日本和韩国对中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公共外交,一场疫情也让中国民众对日韩两国好感倍增。当然,也有民众对中国传统盟友冷对疫情表示不满。

中国民众将日韩两国视为患难之交,对中日韩三国外交关系有促进作用。东北亚三国的外交纠葛,很大程度上受各自民众的情绪影响。中国民众对日由恨生爱,有助于中国构建更加理性务实的中日关系。

中日韩关系若能突破历史情结的束缚,构建东北亚(东亚)共同体,不仅能解决台海纷争和朝核危机,也能破解美国带来的地缘政治困扰。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冠病19催化中国民间外交认知”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