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如果有点时间,可以点算一下家里囤积的口罩还剩下几盒,看看上回烟雾笼罩时千辛万苦买回来的口罩,有多少已经过期。
你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冰箱,如今元宵节已过,为农历新年囤积的食材,还剩下多少还没吃完。
怕买不到口罩?所以就买几百个收在家里放到过期。怕巴刹和超市的食材被人“通通抢”?于是超量地买,塞满整个冰箱才肯罢休。
一个“怕”字,是多少人类行为的注脚?人类面对危险时为了生存就会感觉到害怕,这是一种本能,和疼痛一样是自我保护的方式,最直接的方式是“怕死”。
我们也很熟悉“怕输”,这是一种被许多人认定是新加坡人特征的行为,甚至有人认为新加坡能够取得的成就要归功于怕输精神。
但随着人类行为的复杂化,不是每一种“怕”背后的理由都站得住脚。
新冠病毒肆虐之际,有人出于种种理由散布谣言,制造无谓的恐慌。应对病毒的时候,人们需要的不是恐惧,而是小心谨慎。
上个月23日,武汉凌晨2时发出通告宣布封城,但距离上午10时正式封城有八小时的窗口,部分市民和滞留武汉的外地游客选择连夜出城。
这是害怕失去人身自由,也害怕留在封锁区域内无法如常生活,但是出逃的人有可能成为散播病毒的载体。但最让人担忧的,是有人因为害怕被确诊而不去求医。
毕竟病从浅中医最理想,病患早点被收治也能够避免病毒继续传播影响其他人。“怕失去自由”和“怕死”之间,应该优先解决“怕死”的问题。
官委议员,也是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系主任林珊珊教授周一在国会也针对一种“怕”提出了休会动议。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显示,超过七成的新加坡学生面对失败时,不仅担心他人的眼光、怀疑自己的才能,甚至会质疑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林珊珊在休会动议发言中,就建议教育部检讨向学生公布会考成绩的方式,比如通过网络,让学生私底下查询自己的考试成绩。
她指出,领取会考成绩的气氛非常严肃,许多人也能立即通过智能手机发布到社交媒体上,这都给学生带来巨大压力,因为年轻一代过着非常公开的生活,他们得维持自己在网络上的形象,领取成绩会造成社交焦虑。
这是“怕失败”,更是“怕丢脸”,在我看来都要不得。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次长费绍尔副教授回应这个动议时,就指出与其让学生独自面对挫折,还不如让他们得到同学和学校教职员的扶持。
根据我的经验,不少学校在分发会考成绩单之前,会先把没及格的和考得不如预期的学生名单列出来,提醒班主任注意,更让学校辅导员特别留意这些学生领取成绩时的反应,以便及时提供必要的援助。
其实失败和丢脸都没什么好怕的,重点是如何面对失败,不能因为担心失败或者丢脸就不去尝试,要不然永远都是温室里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