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哪一年的人?”无论在饭桌酒局等社交场合,还是网络空间里,常有人这样问我。笔者对这个问题有点回避,倒不是因为隐私,而是怕被贴上标签。
在中国,地域和世代是两个最常见的标签。不同世代的人往往互相看不上,诸如“80后是垮掉一代”“90后都是非主流”等以偏概全的论断泛滥于社交媒体。笔者一向不赞成用年龄简单划分人群。同一个年龄层里,个体差异往往大于共性;不同世代的人,也可能有相似特征。但是,近期一些观感,让我产生了新的思考,世代之间的差异甚至对立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在未来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先是身边的事。内子公司招了一名新职员,是个95后女生。太太常跟我抱怨,觉得这个小姑娘很难管理:工作进度看心情、对自我空间要求高、不喜欢上司的说教。太太所在的大公司等级明确,绩效考评和规章制度也是传统模式,但对这样的新人似乎不起太大作用。据她讲,这绝非个例,其他部门还有一个男孩子,招进来才两个月,不开心就辞职了。谈起这些年轻人,中层管理者都摇头叹息,但那位辞职的小朋友家里不差钱,后来也找到了新工作,临别与主管谈话,他倒是反过来把大公司的积弊给批判了一番。
再说政治层面。香港反修例风波和台湾省长大选,“世代对决”都是一个热词,有很多家庭甚至因此产生裂隙。爸爸支持韩国瑜,儿子给蔡英文投票,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大陆虽没有显著的政治事件,但代际意识形态的差异同样很复杂。设想一个情景:50后的父亲对“美帝阴谋”深信不疑,70后的儿子则认为应该警惕民族主义、多向西方学习,到了90后的孙子,情况又变了,成长环境和所受教育让他觉得中国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国家……这样三代人同桌吃饭,若是谈起政治议题,想必也是鸡同鸭讲。
对于世代的隔阂与对抗,传统观点认为是立场和阅历使然。年轻人拥有的资源少、精力旺盛,价值观和理念优先,天然要去抗争;老人是既得利益者,比较务实,害怕动荡和改变,便趋于保守。等到这批年轻人成为社会中坚,有家有业,必将体会到父辈当年的心境,于是扮演起原来自己所反对的角色。
但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传统的分析是建立在不变的社会形态上,如今世界却已天翻地覆。拿职场来说,传统大型公司已不是唯一选择,甚至不是最好选择,新兴行业与灵活的职业形态层出不穷,原来那些吸引、管理、激励人才的方法,效用正在减弱;拿家庭来说,过去是长辈把人生经验往下传承,现在则是“后喻时代”,老人反而要从年轻人那里学习技术、汲取新知,代际话语权的争夺日趋激烈;再说政治层面,由互联网带来的新型组织结构和动员方式,已在香港、台湾以及世界各地的运动中显现出来,社会阵营被重新划分,青年世代走上历史主舞台。这一切像骤然产生的风暴,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个更长远的问题已渐渐浮现:等到今天的年轻世代长大成熟,那时的社会结构与矛盾将以怎样的形态呈现?会重复昨日的故事吗?《圣经》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然而笔者却隐隐看到另一幅图景,那将是前人所未见的时代,更割裂、更混乱、更多变,无论家庭、职场、社会,均是如此。世代之间可能被划分得更细,也可能模糊了差异,却在看似趋同的群体内部产生其他划分方式。这些值得今天的老一辈注意,更值得新世代思考,毕竟,他们将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