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口罩供不应求,市面出现“恐慌式”抢购情况,政府表示安排了2400万个口罩运送来港,短期内陆续应市。口罩抢购潮背后,折射了当前香港复杂的民情和“政情”。市民不信任政府,视口罩为自救手段,香港专家也主张市民外出戴口罩,不过口罩本来主要为医疗用途,世界各地的口罩生产规模,很难一时之间满足全民日常使用。理论上,防疫抗疫当然愈严愈好,惟同时亦要考虑措施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物资非无限,防疫之余亦要兼顾社会需要,专家和政府应因时制宜,不断调整防疫策略,市民亦应尽力保持冷静,避免受恐慌情绪影响。
全民口罩耗用量大
缺货加剧民情恐慌
迄今未有证据显示,新病毒在香港落地生根,惟观乎这两天的口罩抢购潮,市面似乎已出现了“防疫信心挤提”现象,各区都有市民排长龙轮候买口罩,有人凌晨2时已开始排队,有市民说若像SARS般持续数月,要买24盒才够;亦有向隅市民不满口罩售罄,向店员和店舖泄愤。一些市民则到超市抢购粮油日用品,反映恐慌情绪在社会蔓延。港府表示医管局口罩存量维持3个月,监于近两周医院口罩使用量急升5至6倍,当局已接触10多个国家逾百间口罩供应商,加强采购。另外政府亦与内地部门联络,短期内将有2400万个口罩运来香港,供给私人市场。
口罩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同时包含实质防疫和民情心理两个层面,现在情况是不少市民不信政府,认为一定要全面封关才能防疫,不满政府仅仅“局部封关”,于是更加急于抢购口罩“自救”,其他人见到抢购画面,也担心起来,加入抢购,掀起滚雪球效应。
防疫措施“没有最尽只有更尽”,惟正如早前香港专家所言,防疫之余亦要兼顾社会运作需要;此外,现实局限也不得不面对。不少外国专家认为,封城未必能遏阻疫情。香港向内地全面封关,除影响身在内地港人,其实亦难保没有在内地感染新病毒的外国人绕道第三地来港。理论上,香港为了防疫,可以将隔离措施推向极致,全面断绝对外联系,然而这肯定不是合理合度。至于全民戴口罩,在很多欧美卫生专家眼中,其实也是“去得很尽”的防疫做法,并非人人认同。
一般而言,使用医疗口罩不是为保护自己,而是保护旁人。病人戴口罩,一大作用是防止体内细菌经由飞沫等传播。医护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研究证实戴口罩对保护医护很重要,至于社区内原本健康的人,欧美一些专家认为戴口罩保护作用其实有限。在出现两宗确诊病例的加拿大,政府首席医疗官威廉斯(David Williams) 说,知道有些地方习惯戴口罩防疫,但加拿大不会建议民众这样做,若要预防感染,最重要还是勤洗手、少摸脸。美国疾控中心也只建议病人、怀疑自己中招者,以及与他们一起生活的人和照顾者戴口罩,疾控中心资深顾问 William Schaffner解释,这是因为没有坚实科学证据,支持一般社区民众如此使用口罩防疫。
当然,防疫措施没有“国际标准”,香港可以按自己一套办事,然而口罩短缺情况,却反映“全民戴口罩”存在可行性的操作问题。目前全球口罩供应紧张,除了内地和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地,几乎凡有华人的地方,都有人抢购口罩。中国大陆是全球口罩主要生产地,内地疫情严重,对口罩需求殷切,有内地口罩厂表示,一天24小时开工,日产量也只是40万个,可是客户每日的口罩需求,却是每日数以千万计。经营淘宝的阿里巴巴在春节前表示,他们正与92家口罩生产商携手加强口罩供应,惟以这么大型的生产网络,当时估算亦只有4200万个口罩库存。医疗口罩本来是供给医护和病人使用,现有产能规模能否满足普罗大众每天大量使用,存在很大疑问。
新加坡农历新年前发现确诊个案,目前与香港一样,停止让湖北省居民入境。过去一周,新加坡也出现口罩抢购潮,昨天政府宣布全民派口罩,全国百多万家庭,每户派4个,合计500万个。对公众而言,有得派当然胜过无得派,相信一些港人颇感羡慕,惟平情而论,如果以目前香港迹近全民戴口罩的使用模式,区区4个口罩捱不了两三天。
新加坡派口罩每户4个
恐慌抢购可影响医护
新加坡政府表示,派口罩是要确保每个星洲市民“有需要”时都有口罩用,当局明白民众关注狮城是否有足够口罩存货,足够与否取决于3个因素,包括库存有多少、实际使用速度,以及补给情况,“如果我们恰当管理好这3个因素,我们就有足够口罩”。星洲当局表示,最近口罩实际使用速度远高于“合理预期”,呼吁民众不要因为恐慌情绪疯抢囤积,若不管理好个人口罩使用,整个医疗系统可能出事,影响最需要口罩的医护和病人。在有5宗确诊病例的美国,一些公共卫生专家亦关注“恐慌抢购”情况对医护病人的影响。这些忠告和呼吁,同样值得香港参考。这次疫情有可能是一场持久战,全球口罩供应有限,港府和本地专家除了加紧采购,也要思考如何因时制宜,随时调整防疫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