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特稿:政府说的话-中国讯息网

新加坡特稿:政府说的话

作者:洪奕婷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1-01-24 21:22:06

当我们的政策越来越复杂,要全面说清无疑会给政府的沟通工作增添难度,也不一定能万无一失。

政府说的话不久前又引起争议,这次的主角是“合力追踪”计划。

事缘议员在国会的一道提问,引出了备受关注的回答:警方有权通过刑事诉讼法获取包括“合力追踪”在内的任何数据,以协助严重罪案的调查。此话一出,对照主管智慧国事务的外交部长维文医生,在去年6月曾斩钉截铁地保证,“合力追踪”应用的数据只用于冠病追踪,马上在网上掀起反弹。

老实说,对于刑事诉讼法有权索取“合力追踪”数据,我想绝大部分的人不可能太意外,毕竟赋予警方较大权力打击罪犯,符合公共利益。况且人们在这个法治社会里长期享有良好治安,对执法权力有一定的尊重和认可。人民这次不悦的原因,更多是政府前言不对后语——既然“合力追踪”数据有可能作其他用途,为何没有早说,还给了人们错误的印象。

对于这个失误,维文解释为无心之失,坦言最初确实疏忽,没想到刑事诉讼法的涵盖面。话虽如此,对于一个向来做事严谨、设想周全,而且汇聚了国家顶尖精英的人民行动党政府,人民不免觉得这样的疏失不可思议,因此也衍生了各种对政府动机的揣测。

其实,类似“政府之前不是这么说”的控诉,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让人印象较深刻的,就有政府组屋99年问题,以及公积金是否足以养老的议题。它们带来两个层面的反思:第一自然是政府须要检讨如何改善与民众的沟通;第二则是人民应当如何看待政府所说的话。

常言说话是一门艺术,对于一个“一对众”的大众传播情况,要把话说得大家都清楚,而且有同样的完整认知,没有错误理解,更是一门高深艺术。几年前炸开锅的组屋99年问题,要追溯到行动党政府曾在组屋翻新大热的90年代,不断宣称国人以获津贴价向政府购买组屋后,组屋还会翻新,是一个身价不断增长的资产。这个说法如此成功、如此深入民心,以至于绝大部分人都忘了,在最初签字买组屋时,屋契上白纸黑字注明的99年年限,更忽略了很多话在当下的形势或许有其合理性,却不意味着它过了特定的情景和时间点依然成立。

以组屋保值的讲法来说,在90年代本地最老的组屋也不过30多年,而绝大部分组屋还很新,加上政府如火如荼启动组屋翻新计划,经济又处于急速增长阶段,结合当时的各种因素,组屋自然是一个仍会增值的资产。然而,近几年当组屋日渐老旧,也开始有一些60年屋契的房子期满被政府收回,政府面对民众的质问,已不只一次解释过屋契到期后,土地回归国家的现实,结果组屋屋值归零的担忧不断浮现。从资产到零价值,人们最直观的反应便是:政府对组屋的说法为什么变了?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公积金制度上。公积金制度的成立初衷,就是通过强制储蓄,让国人有基本积蓄供退休后养老;然而每隔一段时候,为确保人们的养老金储蓄追得上通货膨胀,以及人均寿命提高、养老需求更大等客观因素,公积金制度就会有所调整,包括最低存款的定期调高,以及从退休存款计划改为公积金终身入息计划。每当类似调整发生时,民间总免不了抱怨政府最初说公积金足以应付人们养老需求,如今又变了说法,要人们把更多钱锁进公积金,否则钱不够用。

政府言说反复的争议一再出现,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很多事物其实有它的时效性,正如组屋在某个发展阶段确实是会增值的资产;在当初的时代环境里,公积金相对简单的设计,确实足以应付绝大部分人的基本退休需求;“合力追踪”计划生于棘手的抗疫初期,原始设计目的也确是为追踪冠病接触者。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在与事物同处的空间里,还有另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如用公家土地建设的组屋屋契为99年、公积金制度所要解决的退休问题并非一成不变,以及刑事诉讼法对警方的强大授权。

诚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的沟通须改进,尤其一些影响甚广的计划,在向人民沟通前须设想得更周全,在说的时候更有必要解释详尽,特别是潜在的前提条件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当我们的政策越来越复杂,要全面说清无疑会给政府的沟通工作增添难度,也不一定能万无一失;但在信息爆棚,甚至充斥无数假资讯的今天,政府更不能停止这样的尝试,甚至理应以此为目标。

至于我们,其实也有责任做个更见多识广、更有辨识能力的国民,尤其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许多信息都可在公开领域搜索到。新加坡人总喜欢申诉政府什么都要管,让民众少了自主独立思考的空间,但吊诡的是我们又容易放弃思考,习惯性地对政府所说的话,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

在讲求批判思维的时代,要让新加坡未来成为更成熟和成功的社会,我们不只需要一个出色的政府,也不能少了精明的人民。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新加坡特稿:政府说的话”的人也喜欢

评论